主页 > 生活百科 >

湖北哪一天过小年(湖北小年夜哪一天)

时间:2022-12-09 09:05 来源:未知 编辑:[db:作者]
湖北哪一天过小年(湖北小年夜哪一天)

过年的前夕过什么,当然是 过小年 了!过小年的习俗和讲究又因地方差异而不同,甚至时间上面也不一样,南方和北方差一天!不知道大家对小年了不了解,知道怎么过?习俗是什么

问:武汉过小年是哪一天?
答:腊月二十四

湖北哪一天过小年(湖北小年夜哪一天)

节日习俗
1、扫尘土
过了二十三,离春节只剩下六、七天了,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。要彻底打扫室内,俗称扫尘,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,拔除不祥。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,做到窗明几净。粉刷墙壁,擦洗玻璃,糊花窗,贴年画等等。
2、贴春联
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。民间讲究有神必贴,每门必贴,每物必贴,所以春联数量最多,内容最全。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,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。常见的有天地神联:“天恩深似海,地德重如山”;土地神联:“土中生白玉,地内出黄金”;财神联:“天上财源主,人间福禄神”;井神联:“井能通四海,家可达三江”。面粮仓、畜圈等处的春联,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。如“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”、“米面如山厚,油盐似海深”、“ 牛似南山虎 、马如北海龙”、“大羊年年盛,小羔月月增”等等。另外还有一些单联,如每个室内都贴“抬头见喜”,门子对面贴“出门见喜”,旺火上贴“旺气冲天”,院内贴“满院生金”,树上贴“根深叶茂”,石磨上贴“白虎大吉”等等。大门上的对联,是一家的门面,特别重视,或抒情,或写景,内容丰富,妙语联珠。

汉口的年节习俗与其他地方并无太大差别,但因其商业发达,也呈现出浓郁的商业城镇特点。

春节:春节期间,各项活动以求“吉利”与“兴旺”为要旨。“过年”其实从农历腊月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便开始了。这天汉口地区的老居民谓之“过小年”,在这一天有“祭灶”的风俗。传说这天各家的“灶神”上天,向玉皇汇报一家人的善恶。居民为了不让灶神多嘴,这天晚上,每家都买一盘“胶牙糖”祭祀灶神,其用意是粘住灶神的嘴,以免他上天讲坏话。叶调元在他的《汉口竹枝词》中,幽默风趣地反映了这一习俗:“送灶一盘鸡骨糖,谁家舍得用黄羊?如教糖汁能粘口,好事焉能奏玉皇?”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,人们更加忙碌起来。每家出门在外的人,不论离汉口多远,千方百计要赶回家吃年饭,称为“团年”。

吃年饭必须在天亮以前开始,为的是“越吃越亮”,象征前途光明。饭桌上的全鱼照例不吃,取“年年有余”的吉兆。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以前,家家的水缸要储满清水,保证新年三天内有水用,寓意是“福水长流,子孙富足”。以卖水为业的挑水夫因此大忙特忙。妇女们赶做“过年鞋”。“过年穿新鞋,喜事一齐来”。男人们从事打扬尘(即大扫除)、换春联、贴门神。

用五张雕花的红纸粘在门楣上,称为“挂楣签”,也叫“封门钱”。桌上花瓶中插柏枝,谐音是“百子”。还有插天竹、冬青的,在小瓷盆中养水仙花的,乃是取“长青”之意。除夕黄昏喂家畜,务必使其饱餐。夜晚祭灶神,因为他在过小年(农历腊月二十四日)时“上天言好事”的任务已经完成,要欢迎他“回宫降吉祥”。祭过灶神,全家人齐集堂屋,祭天地、祖先,拜尊长,表示“辞年”。尊长用红纸包钱给晚辈,通称“压岁钱”,希望能够“压祟”通宵不睡,名为“守岁”。万一有老少不能支撑而去睡觉的,称作“挖窖”,意思是去挖窖藏金银。婴儿的摇窝里要放葱、蒜与剪刀等,希望他日后“聪明”“会打算”并能“剪除百邪”。

10岁以下的小孩要佩戴“皇历头”(即历书),据说可免一切灾难。守岁时由专人燃烛上香,每间房屋点一盏灯,并使其彻夜不熄。入夜后在香案上点燃的第一炷香,称为“起香”。从此时起,当每炷香或每对蜡烛快要点完时,就要及时更换。每上一炷香,必放一挂爆竹。就这样,人们在起伏不断、远近相立的爆竹声中,等候着子时初刻的到来,以便“出方”。“出方”一称“出行”。到了时间,各家户主根据当年历书记载的喜神所在的方向,在户外焚香燃烛,向天拜祷。同时叫一个小孩抱几块劈柴,进门时连喊:“财来了!财来了”!讨一个“开门彩”。

农历正月初一,俗称为“元旦”。这天,各家“男女早起,肃衣冠,焚香烛楮钱,拜天地家神,卑幼拜尊长,名曰拜年”。如果是泛泛之交,便在年三十夜教人递拜年帖子。一般是从门缝中塞进屋内。叶氏《汉口竹枝词》云:“元旦开门向喜神,皮衣皮帽簇簇新。拜年不见还留帖,多是昨宵躲债人。”那些较为亲厚的亲朋,相互拜年有许多讲究。据徐焕斗《汉口小志·风俗志》云:“拜年客来多留吃“元宝茶”,或摆果盒以待。闻客敲门,皆曰“有慢”;谢客不见,主必留客帖。”而所谓“元宝茶”,“系用红枣、莲米、花生米炮制者”。客人吃茶,必将红枣留杯内,如果不吃茶,拜完年就走,口里要说“存倒、存倒”。叶调元的《汉口竹枝词》曾写到春节主客相见时的情景:“主客相逢吉语多,登堂无奈磕头何。殷勤留座端元宝,九碟寒肴一暖锅。”

亲人之间的拜年,则另有一番规矩。首先是在年初一清晨,率领全家先祭天地、祖先,晚辈依次给尊长拜年。尊长向晚辈讲几句吉利话。从初一到初三,哪一天到哪里拜年也有规定:初一是父族;初二是母族;初三是妻族。从初四起,才是一般亲友。从初一至初三,各家循例不煮生米,吃的是除夕剩下的“接年饭”,盼望总是这样“有吃有剩”。有时用面条、豆丝、粉条与糍粑等当饭。三天之内,不用油锅炸食品,免得来年生活受煎熬。不泼残水到户外,不扫地,怕的是把“财喜”弄出去了。初三的午后,焚香敬神,烧封门纸钱,名为“送圣”,也叫“送年”。各处庙宇掌管香火的人出来沿门挨户收年饭,年饭施舍完了的用米代替,不能露出丝毫吝啬之色。老人说:“越把越有,富贵长久。”初三过后,大人们开始筹划元宵节的活动,并继续拜年,相互“请春酒”。小孩们一天到晚掰着指头算,巴不得早些玩灯。而在正月初五这一天,各商店都要开门营业,家家鞭炮齐鸣,“开张大吉”了。

元宵节:这一节日最重要的事就是玩灯。一般情况下,玩灯只在正月十五第一日的夜晚进行,汉口的好事者却有提前两日、延后三日之举,提前谓之“试灯”,延后谓之“送灯”,一试一送,极尽观娱。四宫殿赏灯,除龙灯之外,还有鱼灯、虾灯、蝶灯、兔灯、三阳开泰灯、凤凰展翅灯、十二生肖灯,花鸟灯,应有尽有,不一而足。不但种类繁多,而且做工精细,大多“刻翠镂花,裁云缀鸟,极为工巧”。赏灯日,四宫殿与存仁巷等处“庙内庙外,烟花迷漫,往来人等,络绎不绝”。四宫殿赏灯,更有一种有趣现象,即卖灯笼的人吆喝时不呼灯名,而呼“活的活的”。所谓“活的”,无非指他们所扎的花灯巧妙地运用了弹簧、游丝、皮筋、杠杆以及棘轮或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原理,只要身形变动,重心偏移,或者触动机关,那些纸糊纱罩的动物或人物的首尾可以转动,翅足可以摇移,口目可以张合,摇头摆尾,活灵活现。在没有电能的时代,能达到活动自如、栩栩如生的程度,足见做工之精巧。虽然呼为“活的活的”,真正“活的”不多,绝大多数是见机取巧,以广招徕。清人叶调元《汉口竹枝词》对此有过记载:“四官殿与存仁巷,灯挂长竿样样全。夹道齐声呼活的,谁家不费买灯钱。”

清代汉口花灯制灯技巧已十分高超。据范锴在《汉口丛谈》中记载:“汉镇于元夕(元宵)前后,灯市颇盛,刻翠镂花,裁云缀鸟,极为斗工争巧。耕云并引诗云:上元将近月波澂(同“澄”),人集江头语沸腾;竹马鳌山争上市,梅花风里卖春。””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。

清代元宵期间,除了每家每户张挂的花灯外,更有满街游行的龙灯,使节日更加热闹。《汉口竹枝词》曾描写汉正街一带舞龙灯的情景:“纸作皮儿篾作胎,龙灯到处户齐开;穿街人巷人多少,岂为看灯到此来。”而且,在舞龙灯的前面,有一人双手舞动系在长绳上的球形铁笼,笼内燃着红红的木炭,谓之“玩火球”。往往火球舞来时,本来挤得密密匝匝的人群立刻躲向两边。对此,《汉口竹枝词》写道:“各家店面有裙钗,看会看人挤不开;忽地两边都躲闪,迎风一路火球来。”

汉正街一带的灯会,在清代不仅限于元宵前后,实际上从正月初五各店铺开张起,直到三月清明节以后,都有灯会,《汉口竹枝词》中云:“开张各店彩灯悬,鼓乐花筒到处喧。敬罢财神争道喜,灯笼热闹五更天。”这说明正月初五灯会便开始了。又《汉口丛谈》载:“汉口灯事,每于二三月间最多。周乔龄有《后湖晚步人市观灯》诗云:“万林火树架星桥,蹴踏香尘市语嚣;自古繁华襄汉口,清明以后试灯宵。可见后湖灯景更胜他市。”汉口郊外都有此灯会盛景,市中心的热闹可想而知。

总结: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,合乐融融,财运滚滚,一帆风顺,二龙腾飞,三羊开泰,四季平安,五福临门,六六大顺,七星高照,八方来财,九九同心,十全十美。

湖北哪一天过小年(湖北小年夜哪一天)
阅读全文
相关问答
栏目热点